• 您好,欢迎登录山东照明学会官方网站!
访问旧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旅夜游

沉浸式商业|“故事力”赋能文旅产业,让传统业态焕发新生

日期:2025-10-04 来源: 会员部 浏览: 次
分享到:
       在沉浸式体验的时代,文旅产业已从单一的服务业属性演变为以文化叙事为核心驱动力的“故事力”。这一转变不仅重塑了游客的多元体验方式,更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故事力”赋予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文旅产业通过“故事力”链接游客情绪,搭建起与游客的精神桥梁。讲好故事已经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01

创新“故事力”文旅产业的核心

 

       “故事力”是文旅产业优质的灵魂所在,其核心内涵体现在文化本真性、情感共鸣性与体验独特性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从本质而言,文旅产业中的故事创作不同于传统故事模式,它更加强调突破传统资源的局限,主动打造全新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文旅故事与体验。这需要文旅从业者具备创新思维与跨行业整合能力。将地方文化符号转化为人们可感知的情感体验。叙事学视角下,优质的“故事力”具有开放的作品特征,能够引导观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在数字技术支撑下,文旅“故事力”的叙事空间已突破物理限制,通过感官沉浸、故事沉浸与想象沉浸的三重体验,实现文化意义的有效传递。同时,优质“故事力”应兼具感染力与审美性,在众多文旅宣传中脱颖而出,激发游客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从而促使游客选择前往。

 

       泰山封禅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核心在于“实景沉浸+历史活化”的深度融合,突破了传统帝王封禅的单一叙事模式,以“小石头”跨越千年的奇幻之旅为主线,串联起 “文化起源、秦王封禅、万国朝宗、诗圣望岳、苍生祈福”五大篇章。这种叙事方式将故事主线聚焦于一个虚构的人物,从大汶口部落的祭祀之礼,到秦始皇一统山河的封禅大典,从武则天万国来朝的盛世气象,到杜甫笔下的诗性泰山,最终汇聚成百姓祈福的当代 “庙会”,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泰山文化的深厚底蕴全方位展现泰山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多元内涵,让游客在70分钟的演出里,深度领略泰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图片:“封禅大典”|来源:网络公开)

 

02

“故事力”创新叙事手法

 

1

构建文化主题多条故事线

 

       文旅产业中“故事力”的创新叙事手法,核心是让文化从静态展示转为动态体验,通过多维融合实现游客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可围绕同一文化主题,构建多条平行故事线,通过场景切换、角色互动实现“时空折叠”。比如,扎根文化在地性,深入挖掘地域历史、民俗与非遗中的精髓,提炼能引发情感共鸣的内核。例如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便采用 “三线并行”结构,主线聚焦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宫廷雅事,展现《霓裳羽衣曲》的创作历程,副线讲述西域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在长安的经商奇遇,还原国际贸易的繁华,暗线则以宫廷画师的视角,用画笔记录大唐市井的烟火气 —— 从胡商叫卖的葡萄美酒,到市井小儿追逐的纸鸢,再到夜市中闪烁的灯笼。三条线索通过 “宫廷宴会”“长安西市”“上元灯会” 三个核心场景巧妙交织,游客时而置身金碧辉煌的宫殿,聆听帝王与贵妃的诗词唱和;时而穿梭于热闹的西市,感受异域文化与中原文明的碰撞;时而漫步于灯火璀璨的夜市,体验普通百姓的欢乐时光。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更让游客从不同视角理解大唐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实现 “一场演出,读懂一座城”。

 

(图片:“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来源:网络公开)

 

2

制造故事力“悬念感”

 

       叙事结构上摒弃平铺直叙,转而构建有“悬念感”故事的情节,通过跌宕节奏激发探索欲,精彩的情节是吸引游客持续关注的关键。文旅“故事力”的情节不需要像小说或电影那样复杂,但一定要有起有伏,充满悬念。要把“悬念感”拆解为贯穿“行前-行中-行后”的体验链条:行前通过碎片化线索(如模糊的老照片、片段化的口述音频、带有谜题的预约凭证)激发探索欲,让游客在出发前就产生“寻找答案”的心理预期;行中则依托场景空间逐步释放悬念,比如在游览路径中设置“渐进式线索”(如隐藏在建筑角落的符号、随时间变化的光影提示、需互动触发的故事片段),避免一次性揭晓全貌,同时结合沉浸式演绎(如角色扮演的NPC只透露部分信息、剧情走向随游客选择分支),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悬念参与者”;行后需保留“悬念余韵”,可设计开放式结局(如留下未解开的谜题、推出后续故事篇章预告),或引导游客分享自己的 “悬念解读”,形成二次传播的话题点。

 

       以西安兵马俑的故事为例,参观导引会先抛出一个悬念:秦始皇为何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制作这些兵马俑?在讲述过程中,逐步揭示秦朝的政治、军事背景,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以及兵马俑背后隐藏的文化信仰。这种层层递进、充满悬念的情节设置,能够不断激发游客的好奇心,让游客想要深入了解故事的发展,这样的情节能够引发游客的思考,使他们更加投入地感受故事的魅力。

 

(图片:“西安兵马俑”|来源:网络公开)

 

03

“故事力”是提升游客审美的永恒价值

 

1

“故事力 ”创作审美的重要性

 

       文旅产业“故事力”创作审美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吸引游客的“磁石”,更是赋予项目灵魂的核心要素。一个动人的故事能让游客产生情感共鸣,将目的地从普通景点转化为充满魅力的精神寄托。通过故事可以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将历史、传说、民俗等元素巧妙融入体验,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厚重与独特。例如,临沂“跟着团长打县城”项目以经典影视剧桥段为蓝本,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抗战场景,既满足了年轻人的娱乐需求,又传递了爱国情怀。同时,“故事力”还能提升项目的创新性和差异化竞争力,避免同质化。它以创意叙事打破传统观光模式,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如剧本杀、NPC互动等,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增强体验感和记忆点。此外,“故事力”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上,既尊重历史,又融入现代科技和时尚元素,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片:“跟着团长打县城”|来源:网络公开)

 

2

“赏心悦目”提升游客审美之关键

 

       “赏心悦目”是心中感到欣赏、赞赏,眼睛感到愉悦、喜悦,“赏心悦目”既描述了看见美景时人的心情,又用来指风景、情境或事物、人物十分美好。“赏心悦目”是成功的第一评价要素,没有达成赏心悦目的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成功无从谈起。“赏心悦目”不仅是一个对文旅产品全方位评价集约体系,还是一个人文性评估的和谐系统。例如,在西安的大唐芙蓉园通过场景营造、文化赋能和细节打磨,让游客换上唐装,漫步在园区的亭台楼阁间,参与盛唐婚礼仪式,感受唐朝的繁华与浪漫。在一些自然景区,设置了徒步探险、生态科普等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让游客在旅途中实现从视觉到心灵的审美升华,真正体会到“赏心悦目”的魅力。同时也获得美的体验留下美好的回忆。

 

 

3

“故事力”转化为影响力

 

       “故事力”转化为影响力核心在于让文化资源与大众情感、体验需求形成深度连接,而非简单的流量嫁接。这种转化不是生硬的内容叠加,而是通过IP共生、体验落地与运营承接,让静态文化变成可感知、可参与的活态叙事。例如,山西文旅的实践从《黑神话:悟空》玩家拿着截图在佛光寺“考古”到《浪浪山小妖怪》带火永安寺壁画,其关键是选准与在地文化有“基因共鸣”的IP——前者复刻应县木塔等古建细节,后者藏着山西籍导演的家乡情感,再通过官方授权实现“内容共创”,避免违和感。更重要的是将文化解码为体验:把佛光寺斗拱变成游戏“结界机关”,将壁画改编为“秘境地图”,还设计角色匹配打卡册、游戏集章等互动,让游客在“剧情探索”中自然接收文化信息,形成 “线下体验—线上分享”的传播闭环,通过短期限定场景、中期主题路线、长期数字沉浸空间的运营,让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不仅让永安寺客流量增长3倍,更让年轻人用新视角解读古建,实现文化传播与产业价值的双赢。

 

(图片:“黑神话:悟空”IP形象|来源:网络公开)

 

04

故事力“溢出效应”激活产业拉动力

 

       “故事力”其“溢出效应”能多维度激活产业拉动力,从消费端看优质故事能吸引游客深度参与。比如西安大唐不夜城以唐文化故事为核心,打造沉浸式场景,除门票收入外,还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激增,游客停留时间延长催生夜间经济。让消费从“单次”变“多次”,从“单一”变“多元”。在产业融合上“故事力”打破行业壁垒,故宫文创依托故宫历史故事,将文化元素融入文具、美妆等产品,带动文创产业崛起,同时反哺文旅,形成“文旅+文创”双向联动,成功吸引设计、制造等关联产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从品牌传播来讲,好故事能提升项目知名度与影响力。云南大理双廊古镇,借“苍洱风光+文艺故事”出圈,成为网红打卡地,不仅自身文旅产业发展,还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如当地茶叶、水果因 “古镇故事” 附加值提升,激活农业与文旅的协同发展,形成良性产业生态。


 

文章来源-沉浸城市(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