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登录山东照明学会官方网站!
访问旧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旅夜游

三项全国第一!上海国庆文旅的 “夜魅力” 藏着什么密码?

日期:2025-10-17 来源: 中照网 浏览: 次
分享到:
      刚落幕的2025年上海国庆中秋假期,以2548.5万人次游客量、三项全国第一(国内游热门城市、必吃榜热门城市、对外国游客吸引力)的亮眼成绩,成为全国文旅市场的“标杆样本”。而这背后,照明行业不再是单纯的“点亮工具”,而是以技术创新重构夜场景、以场景设计激活消费力、以服务升级提升城市包容性的核心赋能者——上海的文旅爆火,实则是一场照明行业从“功能照明”向“价值照明”转型的生动实践。
技术破圈:多元照明方案重构城市夜IP,撑起国内游顶流
 

     上海能登顶“国内游热门城市第一”,16个国际光影节分会场的“夜魅力”功不可没,而这背后是照明技术对城市空间的深度改造。不同于传统“挂灯串、亮路灯”的简单模式,本次光影节中,照明行业以“定制化技术+场景化融合”,让每个区域都拥有了独特的夜标识。

      在核心城区,照明技术实现了“历史肌理与现代光影的共生”:徐汇衡复风貌区采用低压洗墙灯与3D投影结合,在老洋房外墙上还原百年前的生活场景,灯光用暖黄光,既避免了强光对历史建筑的损伤,又营造出“时光回溯”的氛围感;黄浦豫园则创新融合大灯泡与现代控制技术。九曲桥区域的水下LED灯更是打造出“灯影映流水”的古典意境,让中秋灯会跳出“静态展示”的局限。

      在近郊区域,照明技术则聚焦“自然生态与科技光影的碰撞”:松江广富林文化公园的“无人机+地面照明”组合堪称行业典范——多架搭载LED灯的无人机,在空中呈现文化意象,地面则用埋地式导光灯勾勒出水下博物馆的轮廓,形成“天、地、水”光影联动效果;宝山国际邮轮港的“烟花秀+建筑投影”联动,通过灯光控制系统,让岸边楼宇的灯光与烟花绽放节奏精准同步,多台户外防水投影灯将江面化作“动态画布”,实现“光影融合”的视觉体验。

场景赋能:照明激活美食消费场景,夯实必吃榜第一底气
 

      上海“必吃榜热门城市第一”的背后,除了美食本身的吸引力,照明行业打造的“沉浸式餐饮照明场景”,成为拉动消费的“隐形推手”。如今的餐饮照明早已不是“亮就行”,而是通过灯光色温、照度、角度的精准调控,匹配不同美食场景的体验需求,让“吃”从生理需求升级为感官享受。

     在市井小吃场景,照明主打“烟火气营造”:采用“串灯+灯笼+地灯”的组合,串灯缠绕在摊位支架上,配合地面的埋地灯,既保证游客看清食物细节,又避免强光直射食物导致的“视觉降温”。

 

 

     在高端餐饮场景,照明则侧重“仪式感打造”:部分高端餐厅采用“低照度环境光+高显色性重点光”设计,既能让食客在柔和氛围中交流,又能精准还原食材的真实色泽——比如日式料理店用中性光突出刺身的新鲜度,法式餐厅则用暖光烘托牛排的焦香质感。部分餐厅还引入“智能调光系统”,可根据用餐时段(餐前、餐中、餐后)自动切换灯光模式,进一步提升体验感。

      这种“照明串联场景”的模式,让餐饮消费不再孤立,而是融入整体文旅体验,推动照明行业从“空间照明”向“消费赋能”延伸。

服务升级:国际化照明配套提升城市包容性,抢占外国游客吸引力榜首
 

     上海能成为“对外国游客吸引力第一”的城市,除了免签政策与城市魅力,照明行业打造的“国际化照明服务体系”,也在降低外国游客的“体验门槛”,彰显城市包容性。从标识照明到无障碍照明,从智能服务到文化适配,照明正成为跨语言、跨文化的“沟通桥梁”。

      在标识照明层面,照明行业实现“多语种+高辨识度”:核心商圈的导览标识,采用“LED背光+双语标注”设计,标识牌亮度确保白天不反光、夜间清晰可见;地铁站点的出口标识则创新使用“色彩编码+灯光闪烁”,不同出口对应不同颜色的LED灯(如1号口红色、2号口蓝色),配合英文播报,让外国游客无需语言也能快速识别方向。

      在无障碍照明层面,照明聚焦“安全与便捷”部分景区的无障碍通道,安装了压力或红外传感触发,游客踏上盲道时,埋地灯自动亮起,离开后自动熄灭,既节能又保障安全。

      上海国庆文旅的爆火,对照明行业而言,既是一次“实战检验”,更是一次“价值重塑”。从技术创新到场景赋能,从服务升级到生态构建,照明行业已不再是“配角”,而是成为推动城市文旅发展、激活消费潜力、提升城市形象的“核心力量”。未来,随着“智慧城市”“夜经济”的深入推进,照明行业将迎来更多“场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需求,而上海的案例,无疑为行业提供了“从点亮到赋能”的转型范本——当照明与城市发展同频、与用户需求共振,就能解锁无限的行业新价值。